「打腫臉充胖子」用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普通話中超出個人能力,過分講究吃穿、講排場、趕時髦、說大話等,叫「打腫臉充胖子」。這些行為用四川方言表達,叫「假打」。找一個地道四川方言詞匯來形容這些行為,就是「假」。

四川方言的這個形容詞「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故意講究吃穿、講時髦,追求虛榮心的滿足。

四川地區俗話說「一天假得很,這樣不吃,那樣不吃」、「非怪公爺假,有錢該玩格」等。

方言成語:假眉假眼。「假」的生動說法,故作誇張,很洋氣很不得了的樣子。

比如牛皮吹起:「你看我這皮鞋,我娃兒買的,才3000多塊錢!」結果各人荷包頭20塊都摸不出來,買包煙都買不起,這個就是「假」,這個就是「假眉假眼」。

再如一群人在一起擺龍門陣,某人買了李子,分給大家吃。都是普通人也不講究,大家都拿手擦一下就直接吃,就某人「假」得很:「這樣子不衛生,我拿去洗了再吃。」

假哥,指超出個人能力,過分講究吃穿、講排場、趕時髦、說大話的人。

清光緒五年《定遠廳志》卷五《地理志六•風俗》:「愛粉飾曰假哥,曰戰翎子,亦曰假斯文。」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二《捉南風》:「當假哥四處把禍闖,一見得婦女就想方。」

又卷三《巧報應》:「因此讀了多年,《四書》尚未讀完,驕傲滿假,樣樣學全。」

又卷三《雙冤報》:「你快莫說那個假哥,說是別人我還心服,你怕我不曉得?」

唐樞《蜀籟》卷二:「把假哥方起了。」

過去四川方言文獻中也常見「央假」一詞,表示上述「假」義,現已沒這個用法。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二《六指頭》:「平湖有錢就央假起來了。」

又卷四《孝還魂》:「越丑越怪越央假,偏偏要把胭脂搽。」

又卷一《義虎祠》:「出嫁後逞人材又央又假,愛穿紅與著綠又愛戴花。」

唐樞《蜀籟》卷一:「又佯又假又掉毛錢。」又:「不佯假。」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志》卷六《土音土語》:「飲食服用言語不屑朴直曰樣假,土音轉為央甲。」

超出個人能力,通過過分講究吃穿、講排場、趕時髦、說大話等,來裝腔作勢、弄虛作假的行為,四川方言叫「假打」。

不知道李伯清老師是不是「假打」的發明者,但他的確是四川方言詞匯「假打」的發揚光大者。下面引用他的兩個著名假打段子讓大家來學習或重溫「假打」的內涵。

1、素芬,起來起來,去把那兩個啤酒瓶瓶給我賣了,我要回傳呼。

背景是90年代初,移動電話還叫大哥大,只有大佬才用的起。稍微有點錢的就買個尋呼機(傳呼)。

普通人傳呼都還用不上,大概也沒必要。假打的人繃面子買了傳呼機,回傳呼的錢都沒有,只好讓老婆賣啤酒瓶,才有錢回傳呼。

2、(菜市場)一個買菜人,電話響了,他拿起電話:「喂,是嘛,獅子樓嘛就獅子樓嘛,又不差那幾火錢嘛。對嘛,啥子吹吹、娟娟都喊來嘛。啊!啥子啊,遠啊,像這樣嘛,你把那個奔馳開出來,接保姆去買𤆵豌豆嘛!」

剛掛電話,他對賣豌豆顛的人說:「廣耳石(詈語),你把豌豆顛ㄦ稱望滴滴兒嘛!」

電話裡牛皮吹來飛起,這頭豌豆顛差兩根都覺得吃虧了,這也是經典假打!(網絡資料匯編)

四川方言「媳婦」不是自己的妻子,而是兒子的妻子

「媳婦」這個漢語詞匯,在我國不同的地區所指竟然差別甚大。可以指自己的妻子或兒子的妻子;也可指弟弟或晚輩親屬的妻子(前面加親屬稱呼),如弟媳婦、侄媳婦、孫媳婦等;還可泛指已婚的年輕婦女如小媳婦。

即使不加修飾,「媳婦」二字在南北所指也不同。

在北方,稱老婆為「媳婦」的比較多。

在南方,「媳婦」仍然是「兒媳婦」的代名詞,這在南方的農村尤為普遍,四川地區也不例外。而在四川地區,老婆則被稱為「婆娘」、「堂客」、「老妞ㄦ」、「老貓兒」等。

老派四川方言中,「媳婦」指兒媳婦,即兒子的妻子。

這其實是一個古義遺存。

從文字的角度看,「媳」字指兒子的妻子,時間更早。

「媳」本作「息」,就是「兒子」義,「媳婦」本作「息婦」,意思是兒子的妻子。

息:〈文言〉指親生子女,特指兒子。

《康熙字典》又子曰息。《東觀漢記》:此蓋我子息也。

《戰國策》:老臣賤息舒祺,最少。

《剪燈余話•洞天花燭記》:「今弱息及笄,議姻震澤,將納其次子為婿。」

但是受文字同化偏旁的影響,「息婦」變成了「媳婦」。

在南方農村,用得更多的仍然是「兒媳婦」義,可以看到古義的繼承和保存。

「媳婦」釋義為「兒媳婦」,在文獻資料中的使用引例。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凡娶媳婦,先起草帖子,兩家允許,然後起細帖子。」

可以看出是家長為子女張羅婚事,媳婦自然是兒媳婦。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俺叫金獅子張員外,奶奶趙氏,小大哥張孝友,還有一個媳婦兒,是李玉娥。」

結合劇情,媳婦兒是兒媳婦。

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竇秀才留下他這女孩兒與我做媳婦兒。」

竇秀才女兒時年七歲,劇中相當於謂做童養媳,還是是兒媳婦。

明•宋濂、王袆《元史•後妃傳二•裕宗後伯蘭也怯赤》:「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

世祖稱裕宗的皇後,自然是(賢德的)兒媳婦。

《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張姑娘道)「這就見得姐姐知道我的心了。只是我雖有這條心,我到了淮安,見著公婆,是個才進門的新媳婦兒,不知公婆心裡怎樣,這句話我可不好向公婆說。

」新媳婦見公婆,自然是兒媳婦。

巴金《寒夜》六:「我十八歲嫁到你汪家來,三十幾年了,我當初做媳婦,哪裡是這個樣子?」

媳婦熬成婆,自然指自己從兒媳婦,熬成自己做婆婆。

四川地區,「娶媳婦」的動詞:接

四川地區,「娶媳婦」謂「接媳婦」,即是替兒子娶妻。多指迎親當日的儀式。

四川人問「你娃兒接媳婦沒有?」一般就是問行過儀式辦過酒席沒,不是指法律意義上的辦證。回答為「接了」或「沒有接」。

「接」又作「結」,「接」強調男方到女方家接新娘,如果是辦席當天必須用這個「接」。

「結」強調男女結成婚姻關系,結婚前後或日常閒聊,用「結」也是對的。如前述問答,因為民間默認辦席後關系即成。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啞女配》:「媽呀,富家子女嬌養性成,接到我屋,儼若先人,稍不合適,罵得難聽,不如莫要,免後淘神。」又卷二《捉南風》:「做到四十多歲,也積得四五十串錢,接個妻子,有三十多歲,都還體面,佃點田土耕種。」

這裡討個老婆作「接個妻子」,可見確實與媳婦有別。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失新郎》:「莫非是在前生未放兒帳,才使我接媳婦失卻兒郎。」又:「既接媳婦,如何又將兒子失了?」又:「一尺五養到今二十已滿,才與兒接媳婦花燭合歡。」

以上三句,「媳婦」都與兒子呼應,表示兒媳婦。

民國三十二年《沿河縣志》卷十《學校志•社會教育》:「就是生男或育女,接媳嫁女和搬家,再有死亡和請人,都要分別報保甲。」

「接媳嫁女」,即「媳婦」與「女兒」對應,「媳婦」也不是自己妻子義,而是兒媳婦。

綜上,老派四川方言中,「媳婦」都不是指自己的妻子,而是指兒子的妻子即「兒媳婦」。

如今,受到普通話和電影電視劇的影響,很多四川地區年輕人也把自己老婆稱作「媳婦ㄦ」了。這是社會發展過程中語言跟隨演變的自然現象,不用刻意規避。(網絡資源匯編)

四川方言裡遺存的古漢語:抈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一些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裡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裡,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今天來說說「抈」字,普通話口語多用「折」代替了,但四川話還經常在用,只是不少人會說不會寫。

抈,普通話中,音yuè,釋義為⒈折斷。⒉動搖。

四川方言中,「抈」音yuē,釋義為改變物體形狀,使彎曲或變直等。

《唐韻》《集韻》𠀤魚厥切,音月。

《廣韻•月韻》:「抈,折也。」

《說文•手部》:「抈,折也。」王筠《說文釋例》:「吾鄉謂兩手執草木拗而折之曰抈。」折不一定是折斷,彎曲亦可叫折。

漢•揚雄《太玄經》:「車軸折,其衡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注:「《晉語》:『其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韋雲:『抈,動也。』按依韋注,是謂此抈為扤之假借字也,其本義則訓折。舊音雲抈音月。」

段注引文的「為」當作「置」,見《國語•晉語》:「其置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太玄》:『羨上九,車軸折,其衡抈。』按:今人謂手折物為抈,本此。」

清嘉慶七年《直隸太倉州志》卷十七:「手扳曰抈。」

清宣統《太倉州鎮洋縣志》卷三:「手扳曰抈。」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抈,折也。魚厥切。今人謂以手折物為抈,開口呼之。」

四川方言中,「抈」字的意思是彎、折使改變形狀,不一定折斷。

如「抈鐵絲」意即用力使鐵絲彎曲,或復直。

「抈」字後面加上補語,才指說話人具體的目的。

如四川方言把鐵絲「抈伸展」,指把鐵絲掰直,把鐵絲「抈斷」意即用力折斷。

過去生活條件差,物資缺乏。老百姓經常把一些金屬絲廢物利用,抈成各種自己需要的小物件。

例如上圖這種簡易衣架,不少人就會自己抈出來。「這節鐵絲倒長不短的,拿來抈個衣架子,剛(音「姜」姜)合適嘛!」

這幾節鐵絲這麼短,拿來抈幾個小鉤鉤,掛東西嘛!

關於「抈」字,有個近年編的方言段子,網絡上流傳甚廣。其實完全是不懂正兒八經四川方言的人,用普通話音編出來的。

這個段子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比較帥氣的四川小伙子,在超市裡買的類似豇豆或蒜苔之類比較長的蔬菜,到收銀台結賬。四川美女收銀員就問:「抈不抈?」問的是需不需要把長的蔬菜折起來,方便裝袋。

小伙子就聽成了「約不約」,就臉紅了,心動了,鬧出了笑話……

這個段子,用「約」的普通話音yuē,諧音四川方言的「抈」yuē,顯然沒搞懂地道四川方言中「約」的發音。

抈是個古漢語入聲字,在曷韻/月韻,它在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音yuē,語音的演變沒有完全遵從入聲字常見的規律,不發陽平音。月韻還有其它入聲字,如「曰」也不發2聲陽平音。筆者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士,只能列出事實,說不出原因,望大家見諒。

約,也是個古漢語入聲字,在藥韻,它在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音yó。和「抈」yuē字的方言音完全不同!

地道四川方言中,「抈不抈」發音yuēbúyuē,「約不約」發音yóbúyó,這能諧音嗎?(「不」也是入聲字,物韻,所以成渝片也發陽平2聲)

如果是岷江話片區說話保留入聲的人,「抈不抈」和「約不約」都發音yoʔboʔyoʔ,這個段子倒還是能夠成立。但是編段子的人顯然是不懂入聲的,這個段子也不是岷江話片區傳出來的。

所以這個段子,在懂地道四川方言的人的眼中,反倒是個笑話。

筆者作為一個方言文化愛好者,有必要專門說說這個段子的錯誤之處。(網絡資料匯編)

四川方言表達足扭傷用什麼字

查四川方言表達足扭傷的wǎi,文獻典籍中查到有「踠、踒、崴、歪」,你們平常用的哪一個?

下文逐一介紹。

踠,普通話音wǎn。本義:足脛相連的活動部位。

《廣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𠀤音宛。體屈也。《玉篇》申腳也。《後漢•班固傳》馬踠餘足。《注》踠,猶屈也。

又《集韻》烏臥切,音涴。與踒同。《類篇》足跌也。

「踠」當指足因受折拗而筋骨扭傷或錯位。

《周禮•天官•瘍醫》:「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東漢鄭玄注:「折瘍,踠跌者。」

《後漢書•方術傳•李南》:「馬踠足,是以不得速。」注:「踠,屈損也。」

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之一:「何人識章甫,而知駿蹄踠。」

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馬小踠足,竟後此僧。」

歐陽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陸驛五言二十四韻》:「度隘足雖踠,因高目還騁。」

洪邁《夷堅甲志•邵南神術》:「告命且至,偶使人未到城二十裡,為石踠足,願選一健步者往取之。」

《大字典》解釋「踠」字的意思為「(手足等)猛折而筋骨受傷」,引以下字典辭書:

慧林《一切經音義》卷八七:「踠足,張戩雲:『足未騁也,折也。』」

《集韻•過韻》:「踒,《說文》:『足跌也。』一曰折也。或作踠。」

《字匯•足部》:「踠,馬足跌也。」《正字通》:「踒,踠,音別義通。」

現代漢語方言中還有用「踠」表示「扭傷」義的遺留。如《昭通方言疏證》:「踠,《說文》:『踠,足跌也,烏臥切。』昭人言腳跌曰『踠著』,音如外(上聲),即此字。」

四川方言中也仍有此音義,四川師范大學宋子然教授《後漢書;語言研究•序》:「此指手足因受扭折而引起的筋骨扭傷或錯位,四川方言中也說:『腳踠了。』字音wǎi。」

字又寫成「歪」。

繆樹晟《四川方言詞語匯釋》:「歪wǎi,動。蹩、扭:唉喲,我的腳歪倒了。」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方才大老爺出去,被石頭絆了一下,歪了腿。」

字又寫作「崴」。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崴:動。(腳)扭傷:走路不小心,把腳給崴了。」魏巍《東方》第一部第十三章:「比如有一次行軍,他崴了腳脖子,掉了隊。」

又記音作「踒」。

《說文•足部》:「踒,足跌也。」段注:「跌當為胅,字之誤也。《肉部》曰:『胅,骨差也。』踒者,骨委屈失其常,故曰胅,亦曰差胅。」

《篆隸萬象名義•足部》:「踒,於臥反。跌也。」

《小爾雅》:「足跌傷曰踒。」

《集韻•過韻》:「踒,《說文》:『足跌也。』一曰折也。或作踠。」

《神農本草經》上卷:「夫大病之主,有……踒折、癰腫……」

《韓非子•說林下》:「此其為馬也,踒肩而腫膝。」

漢焦贛《易林•蒙之隨》:「猨墮高木,不踒手足。」

明湯顯祖《哀偉朋賦》:「足屢踒而姿游,目半盲而兢張。」

以上就是幾個表達足扭傷的字。

現表達足扭傷多見用「崴」字,按道理足部扭傷應該與足相關,查了一下原來「崴」wǎi作足扭傷解時為「⻊歪」字的通假字。(網絡資料匯編)

四川方言裡遺存的古漢語:涹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一些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裡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裡,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今天來說說「涹」字,普通話口語幾乎不用了,四川話還經常在用,只是不少人會說不會寫。

本文的「涹」,在四川方言中主要有兩個意思。

①人們有意識的長時間浸泡或堆積,達到發酵的目的。

②因懶惰、疏忽、遺忘等,導致長時間浸泡或堆積後發生朽壞。

表達上述詞義的「涹」,普通話音wō,四川方言音ngó,同川話「鵝」音。

「涹」本義:漚、浸漬。「漚」:又或作渥。《周禮•冬官考工記》渥淳其帛。《注》渥與漚同。

故在四川方言中,表達上述詞義的「涹」,也作「漚」字,也作「渥」字。上述三字都有相同的意思。

漚,普通話音ōu;òu。四川方言音:ngòu(用作漚氣),ngó(用作本文詞義)。

渥,普通話音wò,四川方言音ngó。

上述三字,單純從語音演變角度考慮,渥字更符合ngó音的發音演變,因為只有「渥」是個古漢語入聲字,故在西南官話成渝片發陽平音。「涹」和「漚」字,語流音變似乎也能轉為ngo音,但聲調能否轉陽平音,由於筆者非專業出生,不敢妄斷。

從實際使用地區看,同樣屬於西南官話區的雲南方言使用「渥」字更多,例如著名的普洱茶發酵工藝,就叫「渥堆」。有興趣了解的,可以查看百度百科詞條「渥堆」,了解普洱茶的制作。

四川方言主要使用的是「涹」或「漚」。

有意識的長時間浸泡/堆積使東西發酵,或無意識的長時間浸泡/堆積使東西朽壞,四川人謂「涹」或「漚」,動詞。

《周禮•考工記•變氏》:「變氏湅絲以涚水,漚其絲七日,去地尺暴之。」鄭玄注:「漚,漸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

《集韻•戈韻》:「涹,漚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

《說文•水部》:「漚,久漬也。」

《玉篇•水部》:「漚,於候切,漚麻也,久漬也。又音謳。」

《詩•陳風•東門之池》:「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唐•張參《五經文字》卷下《水部》:「涹,漚也。齊人語。」

明•陳士元《俗用雜字》:「以水浸漬麻枲曰漚。」

明•李實《蜀語》:「衣服涹爛曰漚。……涹音倭。楚人曰漚,齊人曰涹。涹豆豉、涹醬。」謂衣物因長時間浸泡或潮濕而朽爛。「涹豆豉、涹醬」謂將做豆豉和醬的原料初加工後,堆在一起長時間發酵。

民國二十四年《雲陽縣志》卷十四《禮俗下•方言上》:「涹,漚也。楚人曰漚,齊人曰涹。」

下文,「涹」與「漚」通用

今四川方言說「涹豆腐」、「涹豆豉」、「涹豆渣」、「涹醬」、「涹渣渣糞」、「涹蛆」、「涹爛」等。

「涹豆腐」、「涹豆豉」、「涹豆渣」、「涹醬」、「涹渣渣糞」等是通過長時間的放置使之發生希望的變化,即發酵,通常是食品、調味品等加工方式或農家肥漚制等。

「涹蛆」、「涹爛」則是因為放置或浸泡時間過長發生了不希望發生的變化。例如長時間浸泡的衣物放在角落忘了洗,「涹」臭了,「涹爛」了;再如有的人懶惰,腳愛出汗,又懶得洗腳,爛腳丫了,也謂腳丫「涹爛」了。

另有些詞,實際生活中還引申為其他含義。如小孩不知冷熱,明明很熱了,自己還把衣物穿得多厚,大人看到了就會罵:「你在涹豆豉啊?」或「你在涹蛆啊?」形容衣服穿多了,不符合季節著裝。(網絡資源匯編)

四川方言:淘神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因事情繁瑣而「費事;傷神」,用地道四川方言詞匯來表達,四川人通常愛說「淘神」。

淘神,是一個地道四川方言詞匯。字面意思指耗費精力、精神,操心。

擴展為費事,指為了完成某項繁瑣任務或處理某件繁瑣事情而需要付出較大的勞動;或者指操心,特別耗費精力。

除了四川方言外,「淘神」一詞在陝西關中、武漢、河南等地的方言中也有使用。

文獻典籍中「淘神」的使用摘錄

《躋春台》卷一《啞女配》:「媽呀,富家子女嬌養性成,接到我屋,儼若先人,稍不合適,罵得難聽,不如莫要,免後淘神。」

又卷二《平分銀》:「老庚之言正合我意,我們從此立志夜搓腳馬,閒平道路,凡有濟人利物之事,一見就做,莫怕淘神。」

《歧路燈》第五十九回:「依我看,咱要趕緊為妙,一來怕小豆腐他大回來,要著就要惹氣淘神。」

梁啟超《敬業與樂業》: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在淘神費力?

巴金《小人小事•豬與雞》:「唉!若不是因為生活艱難,哪個願意淘神喂雞兒?」

有時候也說成:勞神。

出處《史記•秦本紀》:「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

《漢書•敘傳下》:「漢武勞神,圖遠甚勤。」

「淘神」一詞常見使用場景

前面說了,「淘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讓人費心、勞神或者感到煩惱的事情。

比如說,半個啥子證明,相關人員總是提出各種麻煩的要求,讓你不停地奔波忙碌,這就可以說是讓你很「淘神」。

又或者某件工作特別繁瑣復雜,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處理,那也會被說成「好淘神喲」。

又如有時候娃娃過於調皮搗蛋,給周圍的人帶來困擾,就會給家長告狀,家長就會覺得這娃娃好「淘神」。過去農村家庭孩子較多,孩子聽話懂事,家長們就樂得輕松。如果有一兩個頑皮淘氣的孩子,不時在外惹是生非、打架角孽;或是做著讓家長擔心的事,這樣的娃娃,那是真的讓家長「淘神」啊!

比如:「帶兩個娃娃去趕場,他兩個一路就打打鬧鬧,真淘神,下次再也不帶一起了。」

又如勤快的人,不怕「淘神」,裡裡外外收拾的巴巴適適。而有些比較懶惰的人,則大事小事都不想「淘神」。

關於淘神,四川方言也有幾個歇後語

抱菩薩洗澡–淘神。淘有「用水沖洗,去除雜質」之義,菩薩即神。

箢篼裝菩薩–淘神。箢篼是一種竹制品,一般農村除了用來挑土等,也用來裝紅薯、土豆等去水裡淘洗。

爬樹子摘月亮–空淘神。和水中撈月差不多,「空淘神」謂白費力氣。

如今「淘神」一詞慢慢用的少了,比如「懶得淘神」多說「懶得麻煩」、「懶得操心」了;娃娃少了也沒啥機會聚在一起費了;辦事「淘神」也多說「麻煩」了……筆者好久沒聽到這個說法了,感覺它也是個快消失的方言詞匯了。(網絡資源匯編)

四川方言中遺存的古漢語:屙

方言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一些古漢語字詞,普通話裡已經幾乎不用了,但是在不少方言裡,還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今天來說說「屙」字,普通話口語幾乎不用了,四川話還經常在用,只是不少人會說不會寫。

「屙」最常見的錯誤寫法是「窩」,如「窩利」、「窩秋麗」都是錯誤寫法。另「利/麗」正字為「痢」。

屙,普通話音屙(ē),指人或動物排洩大小便。動詞。

四川方言音:屙(ō)。吃喝拉撒,普通話謂大小便為拉屎撒尿,四川方言無論大小便都用「屙」字:屙屎、屙尿。

「屙」字在古文獻記載的音義與文獻中的使用摘錄

《玉篇•屍部》:「𠀤烏何切,音阿。屙,上廁也。」文中「音阿」,「阿」音為ē不是ā。如阿ē膠,即四川方言音ō。

宋•莊綽《雞肋編》卷上:「小人之相亦多,其易驗者,有一絕載雲:『欲識為人賤,先須看四般:飯遲屙屎疾,睡易著衣難。』」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三《雙冤報》:「你自己屙稀屎前去照影,臉面黑身體瘦很不像人。」

又卷四《雙血衣》:「屙尿的對著兒一身灑滿,唾口水捉蝨子放兒身邊。」

張慎儀《蜀方言》卷上:「上廁曰屙,曰出恭。」

《景德傳燈錄•大安禪師》:「吃溈山飯,屙溈山屎,不學溈山禪。」

《五燈會元•淨居尼妙道禪師》:「未屙已前,墮坑落塹。」

四川民間方言童謠:樓上的客,樓下的客,聽我幺師來交涉。要屙屎,有草紙,不要扯我篾席子;要屙尿,有夜壺,莫在床上畫地圖;要放屁,有罐罐,莫在床上放悶煙。幺師:舊時茶館、旅店、飯館服務員的方言稱謂。

「屙」又引申為生育(詈語)。如: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過人瘋》:「雜&種兒子你還要做丑態,真是狗娘娘把你屙出來。」

四川民間有很多關於「屙」字的方言俗語。

玉皇大帝屙尿——洩露天機(諧音雞)

老太婆屙尿——不虛(虛,指心虛,諧音噓)

屙屎不帶紙——想不開(諧音揩)

屙屎放屁——順便

屙尿擤鼻子——兩頭都想捏到

雞公屙屎——頭節硬

屙屎吸煙——前呼後湧,等。

四川人謂人不自知,常說:「各人屙泡尿照一哈嘛!」

四川人趕牲畜去排洩,常說:「角角上去屙屎屙屎!」角角音「gógó」,四川方言詞匯,即角jiáo落。

「屙」字的方言詞匯:屙痢、屙秋痢

痢疾[lìjí],由細菌感染造成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四川人凡拉稀(腹瀉),均謂屙痢或屙秋痢(俗多見「窩秋麗」,概不知本字寫法也)。秋天是痢疾高發季節,故有「秋痢」之稱。

屙痢或屙秋痢,民間日常多用作罵人語)。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三《假先生》:「你撞著啥子鬼這樣莫氣志,要與先生搶飲食?你既知他是無廉恥,就讓他屙血屙痢一個人吃。」

又《巧報應》:「你只好吃懶做,全要我盤,吃了怕怕屙痢?」四川方言急言「怕怕」,就是「怕不怕」的意思。

又卷四《活無常》:「那個大膽,敢拿我的?你們窮鬼都要玩這些格,吃了怕要屙痢。」

唐樞《蜀籟》卷一:「又打官司又死人,又屙秋痢又擺淋(靈)。」

四川人不好爭斗,有時吃了虧,多會在口頭把便宜佔回來。吃了大虧的話,多半就問候別人祖宗;吃的小虧,就愛用屙痢這類詞語罵人。比如賣吃食的,遇到有人不給錢就偷摸走了,就會罵:「不要臉,回去吃了就要屙秋痢!」

以上就是四川方言中遺存的古漢語,「屙」字的相關內容。(網絡資料匯編)

「以後」用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以後」,用地道四川方言詞匯來表達,就用「二天」或「二回」。

四川方言中,表達「以後」,用「二天」或「二回」都可以,但二者有細微的區別。

二天,本義當日之後的某一日,引申表示「以後」義。

「二回」本是第二回,引申表示「以後」「將來」義。

「二回」在四川方言中另有「下次;下回」義,這是它和「二天」的區別之處。

文獻資料中,「二天」、「二回」的使用。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義虎祠》:「這個老婆子,是個不識好的,有借無還,又愛說空話,二回快莫賞他的臉。」

又《躋春台》卷一《過人瘋》:「免得二回去戳拐,弄點錢免得拿與姿娘挨。」又《六指頭》:「我勸你快戒酒,免得二回再丟丑。」

又《躋春台》卷二《審豺狼》:「二天鄧大爺做閒事了,拿幾串錢,我保舉你當個光棍。」

劉師亮《成都青羊宮花市竹枝詞》:「怪道今天腳走擺,臨行錯穿橡皮鞋。二回換個軟梆子,再與郎君逛大街。」

又《成都青羊宮花市竹枝詞》:「敬神多磕幾回頭,稟卦求簽莫亂抽。禍福分明評票上,二天須上五斤油。」

民國十七年《雅安縣志》卷四《風俗•方言》:「凡異日則謂之二天。」即:凡是當天之後的某一天,稱之為二天。

大部分情況下,四川方言的「二天」和「二回」同義,泛指以後。需要明確表達「下次;下回」時,則不用「二天」,用「二回」。

例句:大家都是兄弟伙,這回你辦了招待,二回就他辦招待,不能緊馬倒哪一個吃!

例句中,二回與這回呼應,強調是下回。如果這裡用「二天」,那就屬於客套話,意思就變了。

實際生活中,「二天」和「二回」是經常使用的四川方言,但是它倆指「以後」時,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界定,常常被用於客套語,即四川方言所謂的「假打」。

包含這倆詞的客套話,你千萬不要相信,尤其是外省來四川的朋友。認真的話,你可能就輸了。

例句:

1、二天(二回)到四川來,我帶你把四川好耍的踏踏,挨到挨到地耍完。

2、二天(二回)我發了財,我就給你買幢大別墅。

這些都是典型的假打,委婉一點,叫客套話。

和「二天」、「二回」類似的表示時間的名詞,還有幾個,從四川人口裡說出來,外省朋友一定特別要當心。

其一是「改天」。

改天請你吃飯!

「改天」,就是你不知道哪天,他也不知道哪天,其實就是遙遙無期。你就耳朵過個癮,嘴上就別指望過癮了,純粹的客套話。所以「改天」說成「二天」、「二回」差不多一個意思。

其二是「馬上」。

「馬上」這個詞可能是10分鐘,也可能是2個小時,還有可能時光倒流,哈哈哈。

「老板,菜還有好久哦」「馬上,已經下鍋了」其實前面還有800道菜等著炒…..

「搞快起床了,馬上10點了!」你媽喊你起床了,一看時間,8點…….

馬上,就是我已經在馬上了,具體好久到,要看馬跑的快不快。

甚至有些人更誇張,根本就不在「馬上」。我認識的一個人,他有次在麻將桌上,有個餐廳需要維修,給他打了幾次電話。看到他給人回話:「路上了,馬上到了!」結果他還在牌桌上。

四川人熟人之間比較默契的話,一般很少說「馬上」,比如約麻將,路上了,都習慣明確預估時間:「還要20分鐘」;或者時間加地點結合起來:「百貨大樓了,再10分鐘!」經常說「馬上」卻耽誤很長時間的,往往後面就被開除了。(網絡資料匯編)

「溺愛」用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表達。比如普通話的「溺愛/遷就」,四川方言多用「慣」或「慣sì」表達。

一、慣

慣,漢語一級字,發音guàn,本義指習慣,慣常。也有放任縱容之意。四川方言表達普通話的「溺愛/遷就」,可單用「慣」字,取放任縱容之義。引申為因疼愛而放縱,由著性子。

《韻會》:「古患切,習也,又通作貫。」

《詩•魏風》:「三歲貫女。」

《爾雅》:「貫,習也。」郭璞注:「貫,貫忕也。」李賢注:「忸忕,猶慣習也。」

例如:

1、老了,退休了,沒啥干的,只有慣孫子。

2、你一天就把娃娃慣倒嘛!

二、慣sì

慣,還是放任縱容的意思。sì,筆者考證有兩個字都符合詞義:習、忕(普通話音shì)。

①慣習sì

這是一個動賓結構的動詞。慣習,即放任縱容形成的不好習慣。

習,普通話音:xí,繁體字為習。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鳥在日光下飛行,一說表示鳥在日光下練習飛行。所以習的基本義是練習、學習。又表示反復學習而熟悉。又表示因多次接觸養成的不易改變的行為,即習慣。

習:《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正韻》席入切。說明「習」在古漢語的聲母是「似/席」的聲母,發音還類似「數」。慣習sì的「習」字,應該是延續的古漢語發音的聲母,並演化為sì音。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出:「黃堂父母,倚嬌痴慣習如愚。」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一《節壽坊》:「那知年芳幼時慣習,驕傲滿假盡行學會,五行八德一概不知。」

②慣忕sì

這是一個並列結構的動詞。慣忕,即放任縱容後習慣於(做一些不太好的行為)。

忕,普通話音shì。字義:習慣於。「諸侯或驕奢,忕邪臣計謀為淫亂。」

《爾雅》:「貫,習也。」郭璞注:「貫,貫忕也。」

例:把娃慣忕得不可收拾了,誰都打,誰都罵。│小孩不敢慣忕,一旦放縱,就不可收拾。引自《關中方言詞典》

關中方言也作「慣驕」。例:把娃慣驕得不成樣子了,連他媽爸都罵開了!│人要養成好習慣,不敢慣驕壞毛病、壞習慣!引自《關中方言詞典》

古漢語中,「慣習」亦作「忸忕」niǔtài。忕,多音字,亦讀tài。

《後漢書•馮異傳》「忸忕小利」。李賢注:「忸忕,猶貫習也,謂貫習前事而復為之。」

《宋書•何承天傳》:「且今春逾濟,既獲其利,乘勝忸忕,未虞天誅,比及秋末,容更送死。」

《晉書•江統傳》:「馬賢忸忲,終於覆敗。」

部分四川方言典籍中,sì字多用其他同音字,疑為借音。

《蜀籟》作「慣試」。唐樞《蜀籟》卷一:「一碗水飯都淡把鬼慣試了。」

巴金先生作「慣使」:《春》十五:「二女的脾氣都是你『慣使』了的。」原注:「即『姑息』、『縱容』的意思。

王一虎等著《四川方言詞典》作慣侍:(動)溺愛;遷就:你越說,她反而越~,把個心兒~得連啥子人都不怕了。(風196)|三妹,這幾天我太~你,你也學會斗嘴了。(秋57)

從字義上看,筆者認為「慣sì」的「sì」字,應為「習」或「忕」字。

另外四川方言中「慣sì」也常說成「打慣sì」,通常用於把字句,如「你一天就把他打慣sì了嘛」。(網絡資料匯編)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揞

我國各地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豐富多樣,是世界上方言和語言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普通話、方言、少數民族語言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樣化的燦爛民俗文化。

不少普通話詞匯,方言中多有其他的發音或表達。比如普通話「藏cáng」,四川方言發音「藏qiáng」,這是普通話發音未顎化,而四川話發音顎化了。如普通話「捉迷藏」,四川方言謂「攆藏藏貓兒」,音如「攆牆牆mēr」。而普通話的「掩藏」,老派四川方言還保留古漢語的表達,說「揞」。當然,如今「揞」字在四川話中也快消失了。

今天之所以來介紹這個「揞」字,是因為前幾天介紹「諳」字時,一些朋友把這兩個字混淆了。這兩個字音近形似,多用於口語,所以容易混淆。

「諳」音ngán,陽平2聲,釋義為估計;推測,組詞「估諳/不諳」。「揞」音ngǎn,3聲,釋義為掩藏。

揞,普通話發音ǎn,本意指用手掩藏。也引申為揩拭(春衫雙袖漫漫將淚揞。——賈仲名《蕭淑蘭》)。現主要用於表示把粉末狀的東西壓緊,通「按;捂」(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注:四川話沒有後面兩個用法,起碼我地廣漢話如此。

「揞」字在古漢語中的音義與文獻資料中的使用

揞,《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感切,庵上聲。藏也。手覆也。

「庵上聲」,即四川方言音:ngǎn。

《方言》卷六:「揞、揜(同掩)、錯、摩,藏也。荊楚曰揞,吳揚曰揜,周秦曰錯,陳之東鄙曰摩。」

戴震疏證:「《廣雅》:揞、揜、錯、摩,藏也。義本此。《說文》:揜,覆也。《玉篇》:揞,藏也。《廣韻》:揞,手覆。錯,摩也。摩,隱也。皆於藏之義合。」

《廣雅•釋詁四》:「揞,藏也。」

王念孫《疏證》:「揞猶揜也。方俗語有侈斂耳。《廣韻》:『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語猶謂覆物為揞矣。」

《集韻•感韻》:「揞,《博雅》:『藏也,於感切。』」

《燕說》卷三:「以手掩物曰揞,烏感切,庵上聲。」

《南越筆記》卷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聲。」

《廣東新語》卷一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聲。」

清光緒十八年《電白縣志》:「以手覆物曰揞。」

1929年《崇明縣志》:「揞,音庵。俗謂以手覆物曰揞。」

羅翙雲《客方言•釋言》:「《廣韻》:『揞,手覆也。』俗於物不欲人見者以兩手覆之曰揞。」

唐•盧仝《月蝕詩》:「恐是眶睫間,揞塞所化成。黃帝有二目,帝舜重瞳明。」

元•喬吉《南呂•一枝花•私情》:「風聲兒惹起如何揞?」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土言》:「以手覆物曰揞。庵上聲。」

今西北地區方言也用「揞」字,其他地區未查詢。

如涼州方言,「揞」釋義為掩蓋,掩藏,隱瞞。涼州謂事將暴露為揞不住了。

如陝北方言:長上千只手,揞不住眾人口。關中方言:用手遮揞住,擋揞地不讓看。│用手捂揞臉,嫌羞。釋義為用手捂蓋。

今四川方言中,「揞」釋義為藏;用手遮掩,都是古漢語義。也引申為隱瞞義。

民國三十六年(即1947年)《新繁縣志》卷四《禮俗•方言》:「今謂藏匿不令人知曰揞,古語也。」

例句:

1、你娃娃硬是個嗇家子。人家有好東西就給你分,你有好東西就揞倒揞倒的。(揞倒,即藏起來,也說揞起)

2、吔,你又在揞啥子?生怕我們曉得了啊?(藏)

3、她一下臉紅了,趕緊用手把臉揞倒。(遮掩)

4、這個事情嘛大家要揞起,不要到處去說,就我們幾個曉得就對了哈。(就對了:就行了。揞起:隱瞞起來)

「揞」字如今的使用也很少了,比如例句①②用「藏qiáng」了,例句③用「遮」了,例句④用「保密」了,逐步都被其他詞匯替代了。

如今估計「揞」字主要是50歲往上的人在說了,所以「揞」字,是一個遺存在四川方言的古漢語文字,也是一個快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網絡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