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菜

沖菜,是川湘菜系的一種,其味清淡爽口,可健脾開胃。用山葵磨制的山葵醬、用辣根制造的青芥辣、用芥菜類蔬菜種子制造的芥末也很「沖」。

記憶

世間有很多種辣,海椒、胡椒、大蒜、生姜、芥末、蔥都是辛辣類食物,芥末也有「沖」味,但它是一種干「沖」,惟獨辣菜才是一種包含著各種韻味的辣和「沖」。小時候隨外婆居住在北門萬福橋一帶。一座舊雜院內,居住著十幾戶人家。外婆的家緊靠府河邊,打開後門,一條小斜坡路直通河岸。每天早上6點鐘左右,天還麻乎乎亮的時候,總有一位賣辣菜的女孩,會准時來到外婆家的窗前。「辣菜,買辣菜!」一聲聲清脆悅耳的女音,把我從睡夢中喚醒。這時候院子裡的大人們就會披著棉襖,穿著拖鞋,手裡拿著大碗、小碗出來買辣菜了。花上一角兩角就可買上一碗,五分錢也能買一碟。辣菜女高高的個子,一條烏黑、油亮的大辮子拖到腰間,上身穿一件藍底白花的外套,布紐扣從旁邊扣上,一條深藍色的布褲。手裡挎著一個竹籃,竹籃裡放一個大瓦罐,瓦罐裡裝的就是要賣的辣菜。那時候,每天的日子就從辣菜女的叫賣聲中開始。

制作

沖菜由四川種植的一種帶花芯的青菜苔做成,也可以用青菜葉,油菜苔和白菜苔制作,但味道差一些。

1.把生菜有的老邊葉掰掉,削去梗上的筋;

2.將生菜葉洗淨後用鐵絲或線穿起,掛在高處通風的地方吹干;

3.吹干後取下後切成黃豆般大小的丁;

4.姜切成細米狀;

5.置一炒鍋在火上,不放油,鍋燒熱後,把生菜蓀炒得發熱,即下火,放在一個口小肚子大的壇子中;

6.找一張大的生菜葉,在盛有開水的鍋中稍燙一下,將壇口封嚴,半天後即可食用;

7.食用時,從壇子中取出青菜,用姜末及鹽、醬油、味精,香醋和芝麻油調拌均勻,澆在上面,裝盤即成。

剛制作好的沖菜,吃起來比較「沖」,眼淚忍不住流但是好吃,如果受不了可以放一兩天在撈出來涼拌,就不再「沖」了而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酸味,隨著時間推移,沖菜和辣菜會自然變酸,不影響食用,所以沖菜也叫酸菜。(網絡資料匯編)

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

【主料】

牛裡脊(約450克)

【輔料】

雞蛋清(大半個)紅薯淀粉(適量)植物油(適量)鳳尾(1根)芹菜(1小把)蒜苗(幾根)大蒜(適量)生姜(適量)漢源紅花椒(約3克)七星椒(幾顆)新一代辣椒(約40克)菜籽油(適量)蔥花(適量)

【調味料】

食用鹽(13克)生抽醬油(約5克)老抽(適量)豆瓣醬(約20克)雞精(適量)胡椒粉(少許)味精(2勺)

詳細步驟如下

食材處理及准備

【1】首先我們准備新鮮的牛裡脊1塊(約450克),放入盆中用清水清洗干淨,下一步開始改刀

【2】我們把牛肉切成小塊並找到紋理,在其中一面可以明顯的看到線條狀,對著線條的縱向就能夠切出逆紋理,所謂的「橫筋」就是牛肉纖維的橫截面,這樣處理的牛肉經過烹飪之後才不會咬不動

【3】然後把牛肉切成厚薄均勻的薄片備用,牛肉切好之後下一步開始

【4】盆中加入食用鹽5克,加入適量的生抽醬油(約5克),加入大半個雞蛋清,加入適量的老抽調色,然後把牛肉抓拌均勻

【5】中途少量多次的加入清水攪拌進去,這一步目的是讓牛肉吸水膨脹更嫩

【6】同學們切記,每次加水都不能加太多,只能在攪拌的時候吸收一點,再加入一點

【7】直到牛肉無法繼續吸收水分即可,吸水的牛肉看起來晶瑩飽滿,然後加入適量的紅薯淀粉拌勻

【8】最後加入適量的植物油封住牛肉,這一步目的是讓牛肉保水,防止水分蒸發

下一步開始准備輔料

【9】准備「鳳尾」1根取下葉子,去除根莖的老皮之後切成薄片備用,沒有鳳尾的同學也可以用油麥菜代替

【10】准備芹菜1小把切成10釐米左右的段備用,准備幾根蒜苗拍散之後切成小段備用

【11】准備適量的大蒜和生姜切成片之後放入碗中備用,再加入適量豆瓣醬(約20克),下一步開始准備刀口辣椒

【12】碗中加入適量的漢源紅花椒(約3克),加入幾顆七星椒(特辣型),加入適量的新一代(約40克)

下一步開始制作刀口辣椒

開始制作

【1】鍋中加入少許的菜籽油(約10克),然後直接在冷油的時候把辣椒花椒下鍋,開微小火炒10分鐘,這樣的目的是把辣椒花椒炒香

【2】小火翻炒的目的是防止辣椒發苦,辣椒花椒炒至10分鐘之後,明顯清脆的時候即可出鍋

【3】然後用菜刀把辣椒剁碎備用,干辣椒直接剁會彈起來,可以先用刀壓碎再剁,這樣更加的方便

【4】嫌麻煩的同學可以直接用破壁機攪碎,辣椒剁好之後放入碗中備用

下一步開始准備煮牛肉

【5】首先我們把鍋燒熱,鍋燒熱之後加入菜籽油50克,然後下入姜蒜片和豆瓣醬炒香炒出紅油

【6】豆瓣醬炒香之後下入一半的刀口辣椒,刀口辣椒炒香之後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

【7】下一步開始直接調味,鍋中加入食用鹽8克,加入雞精2克,加入少許胡椒粉

【8】調好味之後加入准備好的輔料,輔料下鍋之後開大火煮斷生,斷生之後撈出墊底備用(這一步也可以干炒)

【9】然後把鍋離火,下入醃制好的牛肉。家庭小灶無需鍋離火,轉小火即可

【10】牛肉下鍋之後再加入1勺雞精和2勺味精調味,不喜歡的同學可以不加,或者用醬油代替

【11】然後開小火把牛肉煮1分鐘,煮熟透即可,牛肉煮熟之後和湯汁一起擺盤,下一步開始准備潑油

【12】盆中加入適量的菜籽油,然後把油溫燒至7成熱

【13】菜籽油燒熱之後在盆中撒上處理好的刀口辣椒面,然後把菜籽油潑在牛肉上面即可

【14】最後撒上適量的蔥花或者香菜即可上菜,一道麻辣味厚的水煮牛肉就制作完成(網絡資料匯編)

八月瓜

有一種水果,長得很特別,果實呈長橢圓形,果皮未成熟時是綠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或淡紫色。外形酷似香蕉,成熟後紫色的皮看起來也很像茄子。

這種水果就是八月瓜。

作為南方山地疏林和丘陵灌叢中的小眾水果,很多北方朋友或許會覺得它很陌生。但這兩年八月瓜已經走出深山,變成了網紅水果。

八月瓜被譽為「野生水果之王」,它究竟有哪些獨特之處呢?為什麼會有人說「吐籽吐到嘴酸」呢?今天讓我們來探尋一下,這個充滿魅力又神秘的水果。

八月瓜,何方神聖?

八月瓜學名叫三葉木通,又名野香蕉、牛腰子果、八月炸、中華腎果等,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貴州、雲南、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山區。

為什麼叫八月瓜呢?因為果實通常在農歷八月成熟,成熟時會自動裂開,露出裡面誘人的果肉。俗話說「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摘來哄娃娃」,因此,八月瓜還有一個別名叫八月炸。

在水果的行列中,八月瓜是近幾年新興水果產業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時也是極具發展潛力的世界第三代水果之一。

那麼,什麼是世界第三代水果呢?它指的是那些分布在荒山林區、尚未被充分開發利用仍處於野生狀態的山果,以及一些新近開發的優質特色水果,比如刺梨、沙棘、樹莓、酸棗和八月瓜等。

八月瓜的這4個營養價值很突出

八月瓜屬於藥食同源的食物,而八月瓜的果實、根莖等曬干後可以制作成中藥。

以往大多數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其藥用價值,對營養的研究比較少。從近幾年對八月瓜營養研究的文獻來看,八月瓜有這4個突出的營養價值:

1.維生素C含量高

八月瓜大多數來自野果,即便在電商平台購買,也會告訴你果子來自「野生」。

野生水果中沙棘和刺梨的維生素C含量高是廣為人知的。而八月瓜,每100g果肉竟然含有108mg,是柑橘類的3~4倍,也是很亮眼的。

2.鈣含量與奶類媲美

從不同的實驗結果分析發現,八月瓜的鈣含量都比一般水果要高,每100g果肉47~242mg不等,這個含量可以與奶類、綠葉菜相媲美。

每100g的純牛奶鈣平均為107mg,而常見的綠葉菜如菠菜為66mg/100g,油菜為148mg/100g。

3.必需氨基酸種類全、比例棒

八月瓜作為水果,有著水果的「通病」——蛋白質含量低。

不過,與其他水果不同的是,八月瓜的必需氨基酸種類齊全,與WHO/FAO提出理想蛋白質條件接近,吸收利用率高,這在植物界屬於少有的(豆類除外)。

4.粗纖維含量豐富

八月瓜的粗纖維含量比較高,每100g含有6.7g,是蘋果、梨的3~5倍。如果在食用時不吐籽,那粗纖維的量會大大提升,促進腸道蠕動,幫助緩解便秘。不過,需要做好see you tomorrow的心理准備。

除了果肉的營養外,籽兒的油脂豐富,皮的抗氧化成分也比較突出,目前也有很多相關的研究,後面可以用來做榨油、抗氧化提取物等更多的用途。

在雲南當地,八月瓜不僅是一種水果,一些人還會用八月瓜的皮做菜來吃:八月瓜皮炒火腿、涼拌八月瓜、八月瓜片燉雞、八月瓜盅雞蛋……

吃八月瓜,注意這3件事

雖然八月瓜的營養整體上還不錯,但是,如果你想吃,必須要注意這幾點:

1.網購需留心

因為八月瓜大多在西南或南方種植,很多人想買可能需要通過網購。

一是在購買時,要留意郵寄時的成熟度。如果完全熟了再郵寄,收到時肯定就會壞了,最好郵寄時是七八分熟。到家後即便沒熟我們也可以和香蕉放一起催熟。

二看包裝和運送時間。最好選擇每個果子有單獨的網保護,如果運送速度較快,果子不易在運輸過程中成熟而開裂,也避免果子比較軟出現相互擠壓的問題。

2.不要嚼籽兒

籽多的水果咱們也不是沒見過,比如西瓜、石榴,但八月瓜和這些可能還不太一樣。每個八月瓜的果肉平均重46g,和一個中等大小的雞蛋去掉殼後的重量相當。本身果子不大,從外表看就像白色的大蠶蛹。

咬上一口,味道香甜綿密,但缺點是籽太多,一時不知道是吃籽還是吃果肉。有實驗對八月瓜的籽進行分析,發現每個單果含有近上百顆籽,籽的比例能佔到70%。

面對八月瓜果肉裡的「黑籽」,通常有兩種解決辦法:一種是「囫圇吞籽」,另外一種則是「邊吃邊吐」。

因為果肉和籽粘在一起,如果你要吐籽,需要用牙和舌頭聯合把肉和籽兒分離。這個難度很大,一個沒吃完,就會吐到嘴累。所以,也可能有人告訴你,籽可以吃的。

作為體驗派,我還真嘗試了。但是和西瓜籽、石榴籽不同,這兩種水果的籽是香的,嚼了吞咽也沒有太大負擔。但八月瓜的籽,是苦的,沒法嚼碎了一起咽到肚子裡。如果直接吞,因為籽兒有點硬,拉嗓子眼,體驗不佳。

所以這種果子,不要給5歲下的孩子吃,以免有卡嗓子風險。

3.准媽媽盡量不吃

因為八月瓜在運輸時可能會成熟炸口,增加果肉被污染的風險,對於孕期的准媽媽,不建議吃八月瓜,以免對自己和寶寶產生不利影響。

總的來說,八月瓜,這個其貌不揚卻內藏乾坤的水果,著實讓人大開眼界。它不僅是大自然的奇妙饋贈,更像是一個隱藏在山林中的寶藏,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品味。希望能通過人工育種,培育出無籽或者少籽的品種,這樣更能讓八月瓜走出山林,走進更多人的水果清單裡。

所以,你願意試試嗎?(網絡資料匯編)

酸菜胡豆瓣粉絲湯

吃嫩胡豆的季節,清香的豆瓣和酸菜粉絲融合,是我每年都會盼望的味道。

用料:酸菜一碟、龍口粉絲一捆、鹽適量、嫩胡豆一把、剁碎的泡野山椒、豬油或菜籽油。

酸菜胡豆瓣粉絲湯做法:

首先,用熱水泡發粉絲,然後將泡好的粉絲剪斷。粉絲泡發期間,把胡豆外皮剝掉,只留嫩嫩的胡豆瓣,不要把豆瓣分開,不然很容易煮化。

其次,鍋裡下豬油,下胡豆瓣翻炒,中途下入酸菜、剁碎的泡野山椒繼續翻炒。炒到豆瓣表面起一點褶皺,炒出酸菜的香味,加沸水煮開。

最後,水沸騰以後放入泡好的粉絲,煮沸後1-2分鐘,起鍋前加一點鹽即可。(網絡資料匯編)

酸菜魚

民間制作酸菜魚,從自家泡菜壇子裡抓出一根老酸菜、一把泡辣椒、一塊泡姜,密密切碎,加上蒜粒、姜粒下熱鍋用菜籽油炒香;舀進一瓢白水燒開,撬一坨熟豬油,熬上五六分鐘,立時微辣酸香美味四溢;將碼好味上了薄芡的魚片滑進湯鍋裡,待魚肉板伸時起鍋,撒上香菜上桌就成。

制作步驟

【原料】黑魚、泡酸菜、泡野山椒、泡紅辣椒、泡仔姜、蔥花、花椒、蒜、精鹽、料酒、雞蛋、熟菜油。

1.將黑魚去鱗、魚鰓、剖腹、去內髒洗淨,用刀取下兩扇魚肉,把魚頭劈開,錢骨制成塊。泡青酸菜洗後切段。

2.將炒鍋置火上,放少許油燒熱(可先將魚骨輕炸起色撈出)。然後下入花椒料、泡仔姜片、蒜瓣炸出香味後,倒入泡青酸菜、泡野山椒煸炒出味,加湯燒沸,下魚頭、魚骨,用大火熬煮。撇去湯面浮沫,滴入料酒去腥。再加入精鹽、胡椒面備用。

3.將魚肉斜刀片成0.3釐米的連刀魚片,加入精鹽、料酒、味精、雞蛋清拌勻,使魚片均勻的裹上一層蛋漿。

4.將鍋內湯汁熬出味,舀出魚骨與酸菜放在備用碗盆。把魚片抖散入湯內輕煮斷生至熟,倒入放置魚骨與酸菜的備用碗盆,菜面上放散青花椒與干辣椒。另一鍋入油燒熱倒入即可。

酸菜魚是四川有名的特色菜,它鮮嫩爽口,開胃健脾,醒酒提神,湯美適口。(網絡資料匯編)

酸菜葷豆花

葷豆花是川南最受歡迎的美味佳肴,以豆花、豬肉未主料,輔以各類配菜的四川名菜。營養豐富,湯汁鮮美。

食材

自製石磨豆花800克、裏脊肉160克、泡酸菜130克、泡脆椒100克、豬油100克、高湯700毫升、適量木耳、平菇、西紅柿。

調料

適量食用鹽、味精5克、胡椒粉5克、花椒5克、幹辣椒30克、蔥花適量、香菜節適量。

蘸水

熟醬油1勺、蔥花1勺、糍粑辣椒1勺、香油半勺、熟菜油半勺、藿香半勺,適量白芝麻或者花生碎,依次放入。

操作方法

1、裏脊肉切片,放碗裏用適量澱粉、料酒、胡椒粉碼味上漿後,放入沸水鍋中焯熟,撈起待用;

2、泡酸菜改刀成節,泡脆椒剁碎備用。

3、坐鍋起火,放入豬油20克,將切好的泡酸菜節和泡脆椒末放鍋裏翻炒,炒香後摻入高湯,稍煮一下,然後加入豆花,用味精和胡椒粉進行調味,再加入適量平菇、木耳、西紅柿等配菜,放入焯熟的裏脊肉片,改小火煨8分鐘左右,用味精、胡椒粉調味起鍋。

4、另起一鍋上火,加入豬油100克,燒至六成熱,放入花椒和幹辣椒炒香成糊辣油,淋在豆花的上面(同時濾去渣),撒上蔥花和香菜節即成。

溫馨提示

配菜可根據個人喜好添加,比如:平菇、木耳、豆芽、午餐肉、萵筍片、黃瓜片等。(網絡資料匯編)

檸檬雞爪

檸檬雞爪,這一道家常菜解饞又好吃,關鍵還非常開胃,非常適合天氣熱的時候吃。

【食材】:雞爪、生姜、料酒、鹽、小米辣、大蒜、香菜、檸檬、生抽、白醋、白糖、耗油

【詳細做法】

1.準備一斤雞爪(剪掉指甲),清洗幹凈,冷水下鍋,放入一勺鹽,幾片生姜、香蔥、少許料酒,大火燒開,轉小火繼續煮10分鐘左右。雞爪煮10分鐘之後撈出,過一下涼開水,雞爪會更加爽脆。

2.香菜、辣椒、生姜、大蒜全都切碎備用,檸檬切3-4片檸檬即可(檸檬去籽,不然會苦)。

3.雞爪瀝幹水分裝入盤中,加入3勺生抽、適量鹽、2勺白醋、一勺白糖、適量耗油,接著把小米辣、生姜、蒜末、香菜、檸檬片放入,攪拌均勻,腌製3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吃了,想要更入味就放冰箱裏面腌製一晚。(網絡資料匯編)

川味回鍋肉

回鍋肉是四川傳統菜式中家常菜肴代表菜之一,其被認為是川菜之首,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製作原料主要有豬後臀肉(二刀肉)、青椒、蒜苗等,「回鍋」指食材先煮後炒,兩次入鍋,二次烹調之意。

傳說回鍋肉起源於清代末期,由一位姓淩的翰林偶然發明。然而真相並非如此,回鍋肉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宋,具體於何時誕生、由何人炮製、自何時流行已無法考證。

回鍋肉口味獨特,色澤紅亮,肥而不膩,色香味俱全。川菜回鍋肉最佳是蒜苗、仔姜、青椒做「翹頭」,佐以郫縣豆瓣、永川豆豉、溫江蒜苗。另外,有些地方還選用彩椒,洋蔥,韭菜,鍋盔等來製作回鍋肉。

具體做法:

材料:五花肉,溫江蒜苗、蔥、姜、蒜、幹紅辣椒、花椒、郫縣豆瓣醬、糖、油、醬油、甜面醬。

步驟:

1、帶皮五花肉冷水下鍋,加入蔥段、姜片,花椒7、8粒,黃酒適量煮開。

2、撇凈浮沫,煮至八成熟,取出自然冷卻(筷子能插入即可)。

3、將肉切成薄片,姜、蒜切片,蔥切成斜段。

4、將蒜苗的白色部分先用刀拍一下,然後全部斜切成段備用。

5、炒鍋上火,加很少的油煸香辣椒、花椒。

6、下入肉片煸炒,至肉片顏色變透明,邊緣略微卷起。

7、將肉撥到鍋一邊,下入豆瓣醬(可以先剁細)炒出紅油。

8、適當的加入少許醬油或甜面醬調色,與肉片一起翻炒均勻。

9、下入蒜苗,點少許料酒,糖調好味道即可出鍋。

註意事項:

1、選肉要精:要當天宰殺的鮮豬肉,肥四後腿二刀,瘦六寬三指,太肥則膩,太瘦則焦,太寬太窄都難成型。

2、煮肉要調味:清水煮肉,難出肉香。因此水滾開以後,先放入生姜(用刀拍開)、大蔥節、大蒜、花椒吊湯,湯氣香濃時再放入洗凈的豬肉,六成熟就撈起備用,不能煮得太軟。

3、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斷;熱的時候肉燙手,下刀難以均勻;懂行的廚師,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裏浸一浸,趁外冷內熱時下刀;如果有冰箱,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裏兩三分鐘,這就更好切了。

4、配料要正當:豆瓣一定要正宗郫縣豆瓣,用刀剁細,醬油要濃稠可掛瓶壁。

5、煎熬要拿準火候:掌握火候是回鍋肉的關鍵。用中火下肉片後,即下剁細的郫縣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

火候油溫拿捏得當的師傅,能把肉片熬製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俗稱「燈盞窩」。肉片成窩時立即放入甜面醬、醬油少許,也可適當放幾滴料酒,放一點雞精,以增加香味和鮮味,然後馬上加入配料,改大火翻炒至熟就可起鍋。(網絡資料匯編)

冷吃兔

冷吃兔(自貢冷吃兔、濃味冷吃兔、香辣兔),是四川自貢市傳統風味名菜,是鹽幫菜系的菜品之一,為四川菜系。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自貢冷吃兔有椒香麻辣味、香辣豆豉味、秘製陳皮味、滋鮮鹽焗味等多種不同口味。

冷吃兔主以兔子等食材用料烹製,色澤紅亮、濃味鮮香、爽口不綿、麻辣回甜、其味悠長。冷吃兔的誕生,與鹽井息息相關,當年運鹽的船夫、「鹽擔子」等,經常隨身攜帶著冷吃兔,既易於保存又美味下飯,還能很好地補充體力。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自流井地區,冷吃兔就已成為鹽商宴請的高檔食物。

用料

兔肉、料酒、生姜、香蔥、幹紅辣椒節(兩種)、花椒、辣椒面、冰糖、醬油、芝麻等

製作方法:

第一步,將兔肉洗凈,連骨宰成見方2cm肉丁,入盆加鹽、料酒、少許醬油、蔥、姜攪轉,腌製半小時(炒兔肉時取出蔥、姜)。腌製兔肉期間,將幹紅辣椒剪成小節,用水煮兩分鐘撈起涼幹。

第二步,油溫升至七成熱,下兔丁炸幹表面水氣打起(由於兔肉與料酒等調料具有水份,兔肉可分二次下鍋油炸)。

第三步,燒油六成熱,下冰糖炒製,下兔肉上色,下花椒、幹辣椒節,放鹽、味精、花椒等調味,待幹辣椒節成棕紅色時,再倒入辣椒面提色,最後小火慢煸至兔肉酥香,放入熟芝麻起鍋。

冷吃兔製作說來簡單做起來難。製作過程中火候的把握,調料的比例,味道的拿捏,非常關鍵。(網絡資料匯編)

泡菜燒鴨血

準備材料:

1.盡量到菜市場購買新鮮鴨血。

2.選擇陳年老泡菜,如泡蘿蔔,泡豇豆,泡青菜,泡姜,泡紅辣椒。

3.豆瓣醬、蔥姜蒜等調味料。

    烹飪步驟:

    1.鍋中燒水見底有氣溫,轉小火放入新鮮鴨血,小火小煮去血沫後撈出備用。(這一步火侯把握關鍵,註意鴨血不要煮得太老)

    2.鍋置旺火,下油燒至5成熱,下豆瓣醬炒香。

    3.再下泡蘿蔔條,泡豇豆節,泡青菜條,泡姜條,泡紅椒慢火炒香。

    3.加入適量清水燒沸。(感覺水線能沒過鴨血即可)

    4.下入提前汆水後的鴨血。

    5.加入料酒,鹽,味精,小火煮入味,用水澱粉勾芡。

    6.起鍋裝入凹盤內,撒上花生碎、小蔥節,成菜。(網絡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