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巴結/籠絡」,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社會之間人與人的關系,不僅僅是平等交流的關系,也存在下對上或上對下、長對幼或幼對長、以及男女之間等,還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巴結」或「籠絡」。

「巴結/籠絡」,地道四川方言還有其他的表達。

一說摶。

摶,普通話音tuán〈動〉,四川方言讀tuan3,上聲。

四川方言「摶」【tuǎn】,指討好、巴結,又指籠絡、拉攏。含有貶義。

如把領導摶好。講的是凡事圍繞領導轉,千方百計盡量讓領導滿意。

再如把下屬摶好。講的是拉攏人、籠絡下面的人心,取得下面認可。

二說圍。

四川有些地區,「摶」也說「圍」【wei2】,意思一樣指討好、巴結,又指籠絡、拉攏。很多地方也說「摶」,屬於「摶圍」共用的地方。

把領導圍好,把下屬圍好。

補充介紹一個「絡lo¹」字。

「摶」和「圍」均有一定貶義,故屬於親人朋友關系的長對幼、或者夫妻(男女朋友)之間等,對於受委屈的小孩或男女一方的愛護,這屬於親人間的情感籠絡,無貶義,所以不適用「摶」和「圍」,這時候四川話常說一個單音節詞:絡。

其實我還沒查到正字來源。只是推測它是「籠絡」的「絡」在四川方言中單用時發生了音變。這個音變在四川方言屬於正常現象,例如烙,在四川方言也讀lo1,如烙鐵。

小孩受了委屈、或者要求沒得到滿足就撒潑、哭鬧,見不得小孩哭鬧的長輩就要過絡。

為了讓小孩多和自己親近,祖輩也愛用糖果或小玩具絡娃娃。

夫妻(男女朋友)之間等,對於受委屈的一方(多為女方),另一方也要過絡。

除了籠絡的對象不同,「摶/圍」明面上僅限於口頭上的甜言蜜語、奉承巴結。

「絡」除了口頭上的甜言蜜語,很多時候還需要物資上的籠絡。例如給小孩買糖、買玩具,給女朋友買項鏈等。(網絡資料匯編)

物體超過正常形態大小,四川方言說「厖」,說「夳」

物體超過正常形態大小,或超過同類比較對象,四川方言說「厖」,說「夳」。「厖」音māng,「夳」音tǎi。

一、厖

厖,漢語三級字,普通話讀作máng,本義指石頭大的樣子。四川方言發音māng,俗多作「莽」字。「莽」作形容詞有茂密、甚多義;亦有大義,如「《小爾雅》大也」,但是指范圍廣闊,不表示形態,故誤也。

《唐韻》《集韻》《韻會》𠀤莫江切,音尨。

《說文》石大貌。從廠,尨聲。一曰厚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石大其本義也,引伸之,為凡大之稱。」

《玉篇》厖,大也。

《爾雅•釋詁》:「厖,大也。」

《方言》卷一:「厖,大也。」

《左傳•成公十六年》:「是以神降之福,時無災害,民生敦厖,和同以聽。」杜預注:「敦,厚也;厖,大也。」

《國語•周語》:「敦厖純固。」韋昭注:「厖,大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湛恩厖洪,易豐也。」顏師古注:「厖、洪,皆大也。」

《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諶恩厖鴻。」李善注:「厖鴻皆大也。」

王安石《估玉》詩:「發視紺碧光屬聯,詔問與價當幾千,眾工讓口無敢先,嗟我豈識厖與全。」

章炳麟《嶺外三州語》:三州謂人肥大曰厖壯,亦曰豐厖。

《漢語同源詞大典》:蛖:大蛤。痝:腫大。䏵:《集韻》訓「豐肉」。厖:石大貌。龐:龐大。本組字皆有「大」義。本組字讀音相近,該書認為是一組同源字。

二、夳

夳,普通話讀作tài。本義為大而又大,為太之異體字。

人最開張之形為大之范式。大下加二為夳之范式,義同「太」,表示極大,後作「太」,如「太空」。

《字匯補》古文泰字。《說文長箋》天地交泰,故從二大。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太』即《說文》『夳』字。」

例句:

1、快看!那個熊貓兒好厖哦(好夳哦),有旁邊那個的兩個那麼大。

2、你這個箱子這麼厖(這麼夳),一個人啷個搬得動?

3、這西瓜才厖呃,怕有20多斤!

4、快看,河頭那根魚好夳!

5、如今的洋芋,好多都打了膨大劑,你看好夳一個個的,比砣子還大!往年子的洋芋哪有這麼厖嘛,一般就是雞蛋大小。

筆者有個感覺,就是農村地區才是方言傳承的土壤,過去哪怕眾多的人不識字,方言也能通過口口相傳而不斷傳承。

隨著農村的逐漸凋零,和普通話的推廣,相當多的方言,因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逐漸消失。今天說的「厖」和「夳」字,同樣在逐漸消失。(網絡資料匯編)

剖西瓜、劈柴等動作,四川話都說「華」

華,現代漢語有三個音huā、huá、huà、huā。此字初文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花朵,本義指草木的花,讀huā。用作動詞,指開花。

花朵是美麗的,故「華」又引申為光彩、華麗。再引申指事物的精華,又引申指文采,用作名詞,讀huá。中國古稱「華夏」。

「華」又讀huà,用於五岳之一的「華山」,也用作姓氏。

華huā做動詞時,指開花。花開後都是一瓣瓣的,故「華huā」又引申為「劈、剖、破、割、切」等動詞義。

今四川方言中,「華huā」的對象包括柴火、竹子、水果等,如「華柴」、「華篾條」、「華西瓜」等。

《禮記•曲禮•上》:「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chī);為國君者華之,巾以绤(xì)。」

「削」是指削去瓜皮,「副」讀作pì,是剖開、裂開的意思,與「華huā」同義對文。

鄭玄注:「既削,又四析之,乃橫斷之。」

為天子切瓜的時候,要先削去瓜皮,然後先把瓜縱向切成四瓣。可見切成四瓣之後,還要從中間再橫著切斷,這樣一個瓜就切成了八瓣。「巾以絺」就是用細葛布蓋起來,然後端給天子去吃。「絺」指的是細葛布。

鄭玄注:「華中裂之不四析也。」

為國君切瓜的時候,從中剖開就行了,不用切成四瓣。」巾以绤」就是用粗葛布蓋起來,然後端給國君們去吃。「绤」指的是粗葛布。

可見古時候等級分明,天子和國君吃瓜享受的待遇都不一樣。

《爾雅•釋木》:「瓜曰華之。」邢昺疏:「此為國君削瓜之禮也。華謂半破也,降於天子,故破而不四析也。」古代,華huā只是指剖為兩半,這是為國君削瓜的禮節,低於天子,所以只是剖開,而不切成四瓣。疏,疏解,即闡釋;解釋。

唐•孔穎達疏:「華為半破也。」

隨著語言的演變發展,「華huā」就不限於只剖為兩瓣了,也不限於剖瓜,比如四川方言也用於劈木、剖竹等。

章炳麟《新方言•釋言》:「今謂以刀分物為華開。」章炳麟筆下,直接說用刀把物體分開就叫「華huā」開。

今四川方言,常說「華柴」、「華甘蔗」、「華篾條」、「華西瓜」等。

今川渝人熟知的「華」多為中華、華夏、華表等陽平音的華huá,所以對於四川方言剖西瓜、劈柴等動作的「華huā」字多不了解,日常多見寫作「劃」字。

「劃」(huá)字最早出現於秦代小篆,本義為劃船。而「劃」(huá,huà)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是由「畫」(畫)加旁分化而來,本義為用利器從物體表面拖拉而過,《玉篇》以刀劃破物也。新中國成立後推行簡化字時,將「劃」也簡化為「劃」了。

今普通話中,「劃」(huà)也有「把整體分開」的意思,所以四川方言「華柴」、「華甘蔗」、「華篾條」、「華西瓜」等,如果書寫為「劃」也是沒有問題的。

但四川話口語中,實際說的陰平調「huā」,如果考究本字的話,當是「華」字,為遺存在四川方言中的古漢語詞匯。(網絡資料匯編)

水滿而外流,用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水滿而外流,普通話說「溢」,用地道四川方言表達,盆地東部多說【㵍】(音mèn同「悶」),盆地西部多用【湓】(音pén同「盆」,或póng同「朋」)。

一、湓

湓,普通話音pén。四川方言音póng、pén並存。基本字義:1.〔~水〕今中國江西省龍開河的古稱。2.水等向上湧:河水~溢。熱血~湧。

《廣韻》《韻會》《正韻》蒲奔切,𠀤音盆。《集韻》步奔切,𠀤音盆。水名。一曰水湧也。

四川方言音póng,或因發pén音時,多了後鼻音成了péng,而péng在四川方言中都演化為póng音如「朋」。

《說文•水部》:「湓,泛也。」謂泛濫。

《廣雅•釋詁二》:「湓,漬也。」「漬」的意思是水溢出來了。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一百:「普悶反,大波上湧也。」

《廣韻•魂韻》:「湓,水湧也。」

《集韻•魂韻》:「湓,水溢也。」

《司馬相如傳•難蜀父老》:泛濫湓溢。注:湓亦溢也。

《漢書•溝洫志》:「是歲,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顏師古注:「湓,湧也。」

楊樹達《長沙方言考》七十三《湓》:「《漢書•溝洫志》雲:河水湓溢。師古曰:湓,踴也。崔瑗《河堤謁者箴》雲:湓溢滂汩。《後漢書•陳忠傳》雲:徐岱之濱,海水湓溢。今長沙曰水溢曰湓。《文選•江賦》注引許慎曰:楚人謂水暴溢曰瀿。扶園切。古無輕唇音,瀿當讀如潘,與湓為一聲之轉。然則湓之為楚言,其來久矣。」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今昭人謂水暴出曰湓,音如盆。」

《現代漢語詞典》「湓」謂「〈書〉水往上湧」,可見這是方言詞詞匯源自雅言的例子之一。

與四川方言淵源頗深的贛語、湘語都有使用「湓」:

1.贛語萍鄉,南昌,黎川①含在口中而噴出(萍鄉)②水溢貌(南昌、黎川)

2.平話土話:水溢出(宜章)

3.湘語寬長沙,婁底,新化(液體)從容器裡溢出。

四川盆地西部方言,液體滿而外流,說「湓」。

例句:

1、池子水都放湓了,趕緊去把水龍頭關倒!

2、長大水(洪水)了,河頭的水都湓到埂子上來了。

3、(倒酒、倒飲料等)「不要倒了,湓了湓了……哦豁,你看嘛……」

二、㵍

四川盆地東部方言、部分岷江話片區方言,液體滿而外流,多說「㵍」mèn。

《集韻》毋本切,音懣。水盈貌(水滿的樣子)

例句:

1、池子水都放㵍了,還不趕緊去把水龍頭關上。

2、長大水(洪水)了,河頭的水都㵍到埂子上來了。

3、(倒酒、倒飲料等)「不要倒了,㵍了㵍了……哦豁,你看嘛……」

四川方言水滿而外流,說「㵍」(mèn),說「湓」(pén/póng),是因容量有限容納不了而溢出,和液體因沸騰而溢出的「潽」字,詞義上存在明顯的區別,不要混淆。(網絡資料匯編)

「疊」相關的詞義用四川話如何表達

四川方言基本上不說「疊」字。

那麼與「疊」相關的詞義,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疊,漢語一級字,讀作dié,其本意為重疊。

「疊」字現代漢語常用釋義

1.一層一層地往上加。2.重復。3.折疊(衣、被、紙張等)。4、量詞。

對應以上詞義,四川方言都有另外的表達方式。

一、「疊」表示一層一層地往上加。動詞。

用四川方言表達,可以說「重」cóng,也可以說「摞」lò,這兩個字此處意思相同。一定場景下,也說重起摞起。重起摞起一般用於形容比較多,或者胡亂堆放。

例句:

1、去把院子的凳子收攏來,放進屋裡去重(摞)起,免得佔地方。

2、你把碗摞(重cóng)高點,一趟就抱到桌子上了。

3、那人吃自助餐好能吃哦,盤子都重起摞起擺了幾摞。(最後的「摞」是量詞)

4、你把課本資料分開歸類放好嘛!重起摞起都放在一堆,要拿的時候又要去翻,即麻煩又浪費時間。(重起摞起,此處釋義為胡亂堆放)

二、「疊」表示重復,如疊連、重三疊四。

重三疊四,形容多次重復、反復。

《朱子語類》卷一一二:「本朝建官重三疊四,多少勞擾!此須大有為後痛更革之。

」又卷一一八:「經書中所言只是一個道理,都重三疊四說在裡,只是許多頭面出來。」

形容多次重復、反復,四川方言一般不說「重三疊四」,而是說「重三八道」(或:無數八道),有意無意的,就是會避開「疊」字。

如:這個事情我說了重三八道(或:無數八道)了,你們一個二個的,硬是都記不到喃?!

疊連,即接連。表示重復、連續。

四川方言一般說「接連」、「接倒」,不用「疊連」。

如:老張一心想要個兒子,沒想到接連三個,都是女娃子。

三、「疊」表示折疊(衣、被、紙張等),動詞。

衣、被、紙張等的折疊,四川方言都是直接說單音節動詞「折」,通常不說「疊」。

如:折鋪蓋、折紙飛機、衣服折起來放好。

四、疊,量詞,用於表示疊放在一起的物品的粗略計量。

四川方言一般不用量詞「疊」,而是用「摞」、「墩」(音燈)。

如:一摞碗、一摞書、一墩紙(網絡資料匯編)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盅

今天說一個快消失的四川方言詞匯:盅。

盅,普通話音zhōng,四川方言音zōng,其本意為杯類。今普通話釋義為沒有把的小杯子。

《說文解字•皿部》盅,器虛也。從皿中聲。《老子》曰:「道盅而用之。」直弓切。器虛也,這是古代文言文表達,即中空的容器。漢語白話文,可以指杯、(小的)缸。

「盅」字起源較早,最初可能是一種中空的器皿,不一定是酒具。如《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咱倆到底也得給他老公母倆斟個盅兒哪。」

《漢語大詞典》解釋「盅」為「無柄的小杯子。多用以飲酒或喝茶」,不符合四川實際情況。

「盅」在四川方言中,完全顛覆了普通話「沒有把的小杯子」的概念。「盅」不一定是無柄的小杯子,用處也不僅僅限於飲酒或喝茶。「盅」有「酒盅」「茶盅」「小盅盅」,還有「大盅盅」「水盅盅」等。

其一,四川方言的「盅」,一定是有把的。

其二,四川方言的「盅」,基本上指有把的搪瓷杯子。如今世面上有把的玻璃杯,通常已經不稱呼為「盅」。

其三,四川方言的「盅」,不單只表示小杯子,而是指大、中、小的有把搪瓷杯子。

「盅」,四川話通常疊音為「盅盅」,或冠以個人常賦予相對固定用途名稱,如「茶盅(茶盅盅)」、「酒盅(酒盅盅)」、「水盅」等稱謂。

一般而言,中號的「盅」直接稱「盅盅」,主要用於喝水或喝茶。這是最常見的。

大號的「大盅盅」,多用來盛裝食物。過去也常見用來蒸飯。相對較少。

中號和大號的「盅盅」,通常都有蓋蓋。

小號的「小盅盅」,最常見的是用來喝酒,常見容量約二兩。相對較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質不豐富,一桌人喝酒通常共用一個碗,喝「轉轉酒」。後來生活條件好了,有了小號的幾錢到一兩的無柄陶瓷杯,就用陶瓷酒杯了。如今多用玻璃杯了,不再囉嗦。

小號的,通常沒有蓋。部分有蓋的,也見於用來裝鹽味精等佐料。

盅盅,是一種獨特的情懷和記憶。

作為一個70後,小時候除了燈泡,是幾乎不見其他玻璃制品的。那時候除了冬天,人多是赤腳的:大人田裡干農活更方便。小孩則是家裡沒錢買鞋,農閒時節自己做,省著穿。沒有玻璃制品就沒有碎玻璃,也不容易被劃到腳底。

那時候的水杯、茶杯,主要就是搪瓷「盅盅」。

市場上賣的盅盅,多是沒有任何圖案,雪白雪白的那種。也能看到再早時期烙上時代烙印的,多是毛主席語錄。也有部分搪花、搪字的,多為喜事特制。

有種另外常見的情況,是作為獎品、紀念品等,搪上獲獎緣由,包圍著一個大大的「獎」字,或注明紀念事由。通常,這是獎勵或發給有組織的人,比如教師、工人等。

有時候家裡有了多余的盅盅,也用於放置小物件如針線,或被小孩兒們當作玩耍的工具或容器,放自己的「寶貝」(如彈珠)。

那時候,愛喝茶的大人們都是用盅盅泡茶喝。

過去民間沒有保溫杯,那時候農村見到的能保溫的,除了開水瓶,大概就是個別退伍軍人帶回來的軍用水壺了吧。所以,盅盅有把的好處也能看到了:泡的茶,端在手上不怕燙。從這個角度看,如果「盅」無把,根本就不適合泡茶或喝開水了,也不會那個特定年代,幾乎家家戶戶必備了。

所以,四川的「盅盅」,必須有把。(網絡資料匯編)

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達「地方;處所」

普通話的「地方;處所」,四川方言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方式。

一說「塌」,也疊音為「塌塌」。

普通話「哪個地方?」,四川話說「哪塌兮?」或「哪個塌塌?」

一說「幽」(音蕩)。

普通話「你是哪個地方的?」,四川話說「你是哪個幽的?」

幽其實是個會意字,本義是水坑。水坑,四川方言通常說「水幽幽」。

方言學者楊小平認為,表示「地方;處所」的「幽」,本字當為「黨」,釋義為地方,處所。名詞。「黨」俗寫作「幽」,與「政黨」義的「黨」無關,而是指某一個地方。

《釋名•釋州國》:「上黨,黨,所也。在山上,甚所最高,故曰上黨也。」

《新方言•釋詞》:「黨,所也,方也。《左傳》曰:『何黨之乎?』《越語》曰:『上黨之國。』《公羊傳》:『往黨,反黨。』今吳越間謂上方曰上黨,高處曰高黨。黨皆讀德挺切,陽唐轉耕、清也。時人不曉,謂是等字,則失其韻矣。」

從《新方言》來看,「黨」字吳方言也說。

蔣禮鴻言:「嘉興謂何處為『啥何黨』,去啥言何黨則以為處,如雲格個何黨即此處是。何讀烏去聲,黨讀徒朗切。按:黨之訓所從鄉黨而來,蓋鄉黨為人所定居之所,故謂黨為所。」

因為這個「幽」,被拐賣20多年的河南女子找到重慶親人。

「你是哪個幽(dang)的?」這句方言對川渝人來說,應該是熟悉不過。

但你能想到,河南女子姚傑就是因為這句方言,找到了自己失散二十多年的親生父母。

當時姚傑正在浙江打工,當時她的一個工友,在跟人打電話的時候無意中說了一句方言:「你是哪個幽(dang)的?」

當時就在工友身旁的姚傑渾身一顫,因為這句話,她居然能聽懂!作為一個河南人,能聽懂重慶的方言,朋友們知道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了吧?

姚傑最終找到工友的老家重慶淶灘鎮,在喜歡跑步的而且是鄰鎮人熱心腸的唐姐幫助下,失散二十多年的親人終於相認!

一說「間」(音「柑」或「趕」)。

「間」,有「一定的空間、時間或范圍之內」,表達地方常見「山間」、「田間」等。

四川方言部分地區保留「間」指范圍之內的意思,與指示代詞「這」、「那」等組詞後,「間」表示「地方;處所」,並且聲母遺存未顎化之前的聲母g,發音gān,音變gǎn。並且,指示代詞與「間」組詞時,發音通常兒化。

如:

1、你在哪裡?我在這(zēr)間都嘛!

2、你看到我的錢包放哪兒沒有?那(lēr)間不是啊?!

3、你老漢兒跑哪(lěr)間去了?(網絡資料匯編)

普通話「攔截;阻攔」,四川方言多說「短」

四川方言中表達攔截,多用「短」字,偶爾視環境也用「攔」、「堵」等。

四川方言俗話說:「好狗不短路。」

「短」可用於人和動物,也可以用於液體,還可以用於機動車等。

如「把小偷短倒」、「你在那頭短倒,我們一起把鴨子吆回去了」、「今天上頭(上游)來水了,我去短點秧水(給秧田放水)」、「他站在路中間,把汽車短倒不讓走」。

四川方言中,「短」也有乘車時揮手招呼的意思,如「他短了一輛出租車就走了」。

這個用法,只限於乘車時使用。其他時候,「短」都是「攔截;阻攔」的意思。

文學作品中「短」的使用例子:

《儒林外史》第五回:「嚴鄉紳執意不肯,把小的驢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還不發出紙來。」

李劼人《暴風雨前》:「顧三奶奶的娘家哥哥來回說,顧三貢爺早被他妹妹短住了。」

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昭人呼人逐賊曰短著,當即堵攔之急言也。」這句話通俗的說就是:昭通人叫人追逮攔截賊娃子說「短著」,應當就是「堵攔」二字說快了的發音。也就是說,姜亮夫筆下,「短」是「堵攔」二字的合音詞。

其實「短」應該是個記音字。四川方言表示「攔截;阻攔」說「duǎn」,而現代漢語中,三聲duan只有「短」duǎn這一個字,沒得選,所以「短」的使用就越來越廣了。

從相關資料及歷史文獻使用看,「短」的本字,應該就是「斷」字。

「斷」的發音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斷物,讀上聲;物已斷,讀去聲。」《廣韻》《唐韻》《正韻》都管切。《集韻》《韻會》覩緩切。並音短。

《說文解字注》和其他韻書,都能查到「斷」在古漢語有上聲的發音,同「短」。

「斷」釋義為「攔截;阻攔」的詞義來源與古代文獻資料記載

《說文•斤部》:「斷,截也。」

《集韻•緩韻》:「斷,截也。」

《三國志•魏志•曹休傳》:「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乃先張聲勢,此其不能也。」

《晉書•符生傳》:「時猛獸及狼大暴,晝則斷道,夜則發屋,惟害人而不食六畜。」

曹操《上言破袁紹》:「從弟濟陰太守敘與紹書雲:『……便欲送璽,會曹操斷道。』」

以上「斷道」,即在道路上攔截。

《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單將銳卒,深入虜廷。胡人眾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

《宋書•張興傳》:「今若以兵數千,潛出其上,因險自固,隨宜斷截,使其首尾周遑,進退疑沮,中流一梗,糧運自艱。」

《雲笈七簽•吳猛真人傳》:「後得道,海昏上僚,路有大蛇,時或斷道,以炁吸吞行人,行旅為絕。」

《隋書•高祖紀下》:「抄掠人畜,斷截樵蘇,市井不立,農事廢寢。」

以上例證中的「斷截」均同義連文。

《南史•梁臨川靖惠王宏傳》:「及還京師,專為逋逃,乃至江乘要道,湖頭斷路,遂使京邑士女,早閉晏開。」

《西游記》第九十七回:「怎的了!怎的了!苦奈得半夜雨天,又早遇強徒斷路,誠所謂『禍不單行』也!」

《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四:「只是那斷路搶衣帽的小小強人,也必了人性命,然後動手的。」

以上例證中的「斷路」均是「攔截道路」義。

文獻中也見記音作「短」的。

《西游記》第七十四回:「端的是什麼妖精,他敢這般短路!」

《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你既有膽子短路,你自然還有些武藝。」

所以普通話的「攔截;阻攔」,四川方言本字當作「斷」,音duǎn。

因為現代漢語「斷」只有duàn音,duǎn音又只有「短」字,記音用「短」也不影響理解,所以筆者覺得都可以使用。(網絡資料匯編)

「打腫臉充胖子」用地道四川方言如何表達

普通話中超出個人能力,過分講究吃穿、講排場、趕時髦、說大話等,叫「打腫臉充胖子」。這些行為用四川方言表達,叫「假打」。找一個地道四川方言詞匯來形容這些行為,就是「假」。

四川方言的這個形容詞「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故意講究吃穿、講時髦,追求虛榮心的滿足。

四川地區俗話說「一天假得很,這樣不吃,那樣不吃」、「非怪公爺假,有錢該玩格」等。

方言成語:假眉假眼。「假」的生動說法,故作誇張,很洋氣很不得了的樣子。

比如牛皮吹起:「你看我這皮鞋,我娃兒買的,才3000多塊錢!」結果各人荷包頭20塊都摸不出來,買包煙都買不起,這個就是「假」,這個就是「假眉假眼」。

再如一群人在一起擺龍門陣,某人買了李子,分給大家吃。都是普通人也不講究,大家都拿手擦一下就直接吃,就某人「假」得很:「這樣子不衛生,我拿去洗了再吃。」

假哥,指超出個人能力,過分講究吃穿、講排場、趕時髦、說大話的人。

清光緒五年《定遠廳志》卷五《地理志六•風俗》:「愛粉飾曰假哥,曰戰翎子,亦曰假斯文。」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二《捉南風》:「當假哥四處把禍闖,一見得婦女就想方。」

又卷三《巧報應》:「因此讀了多年,《四書》尚未讀完,驕傲滿假,樣樣學全。」

又卷三《雙冤報》:「你快莫說那個假哥,說是別人我還心服,你怕我不曉得?」

唐樞《蜀籟》卷二:「把假哥方起了。」

過去四川方言文獻中也常見「央假」一詞,表示上述「假」義,現已沒這個用法。

清•劉省三《躋春台》卷二《六指頭》:「平湖有錢就央假起來了。」

又卷四《孝還魂》:「越丑越怪越央假,偏偏要把胭脂搽。」

又卷一《義虎祠》:「出嫁後逞人材又央又假,愛穿紅與著綠又愛戴花。」

唐樞《蜀籟》卷一:「又佯又假又掉毛錢。」又:「不佯假。」

民國十五年《南川縣志》卷六《土音土語》:「飲食服用言語不屑朴直曰樣假,土音轉為央甲。」

超出個人能力,通過過分講究吃穿、講排場、趕時髦、說大話等,來裝腔作勢、弄虛作假的行為,四川方言叫「假打」。

不知道李伯清老師是不是「假打」的發明者,但他的確是四川方言詞匯「假打」的發揚光大者。下面引用他的兩個著名假打段子讓大家來學習或重溫「假打」的內涵。

1、素芬,起來起來,去把那兩個啤酒瓶瓶給我賣了,我要回傳呼。

背景是90年代初,移動電話還叫大哥大,只有大佬才用的起。稍微有點錢的就買個尋呼機(傳呼)。

普通人傳呼都還用不上,大概也沒必要。假打的人繃面子買了傳呼機,回傳呼的錢都沒有,只好讓老婆賣啤酒瓶,才有錢回傳呼。

2、(菜市場)一個買菜人,電話響了,他拿起電話:「喂,是嘛,獅子樓嘛就獅子樓嘛,又不差那幾火錢嘛。對嘛,啥子吹吹、娟娟都喊來嘛。啊!啥子啊,遠啊,像這樣嘛,你把那個奔馳開出來,接保姆去買𤆵豌豆嘛!」

剛掛電話,他對賣豌豆顛的人說:「廣耳石(詈語),你把豌豆顛ㄦ稱望滴滴兒嘛!」

電話裡牛皮吹來飛起,這頭豌豆顛差兩根都覺得吃虧了,這也是經典假打!(網絡資料匯編)

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

【主料】

牛裡脊(約450克)

【輔料】

雞蛋清(大半個)紅薯淀粉(適量)植物油(適量)鳳尾(1根)芹菜(1小把)蒜苗(幾根)大蒜(適量)生姜(適量)漢源紅花椒(約3克)七星椒(幾顆)新一代辣椒(約40克)菜籽油(適量)蔥花(適量)

【調味料】

食用鹽(13克)生抽醬油(約5克)老抽(適量)豆瓣醬(約20克)雞精(適量)胡椒粉(少許)味精(2勺)

詳細步驟如下

食材處理及准備

【1】首先我們准備新鮮的牛裡脊1塊(約450克),放入盆中用清水清洗干淨,下一步開始改刀

【2】我們把牛肉切成小塊並找到紋理,在其中一面可以明顯的看到線條狀,對著線條的縱向就能夠切出逆紋理,所謂的「橫筋」就是牛肉纖維的橫截面,這樣處理的牛肉經過烹飪之後才不會咬不動

【3】然後把牛肉切成厚薄均勻的薄片備用,牛肉切好之後下一步開始

【4】盆中加入食用鹽5克,加入適量的生抽醬油(約5克),加入大半個雞蛋清,加入適量的老抽調色,然後把牛肉抓拌均勻

【5】中途少量多次的加入清水攪拌進去,這一步目的是讓牛肉吸水膨脹更嫩

【6】同學們切記,每次加水都不能加太多,只能在攪拌的時候吸收一點,再加入一點

【7】直到牛肉無法繼續吸收水分即可,吸水的牛肉看起來晶瑩飽滿,然後加入適量的紅薯淀粉拌勻

【8】最後加入適量的植物油封住牛肉,這一步目的是讓牛肉保水,防止水分蒸發

下一步開始准備輔料

【9】准備「鳳尾」1根取下葉子,去除根莖的老皮之後切成薄片備用,沒有鳳尾的同學也可以用油麥菜代替

【10】准備芹菜1小把切成10釐米左右的段備用,准備幾根蒜苗拍散之後切成小段備用

【11】准備適量的大蒜和生姜切成片之後放入碗中備用,再加入適量豆瓣醬(約20克),下一步開始准備刀口辣椒

【12】碗中加入適量的漢源紅花椒(約3克),加入幾顆七星椒(特辣型),加入適量的新一代(約40克)

下一步開始制作刀口辣椒

開始制作

【1】鍋中加入少許的菜籽油(約10克),然後直接在冷油的時候把辣椒花椒下鍋,開微小火炒10分鐘,這樣的目的是把辣椒花椒炒香

【2】小火翻炒的目的是防止辣椒發苦,辣椒花椒炒至10分鐘之後,明顯清脆的時候即可出鍋

【3】然後用菜刀把辣椒剁碎備用,干辣椒直接剁會彈起來,可以先用刀壓碎再剁,這樣更加的方便

【4】嫌麻煩的同學可以直接用破壁機攪碎,辣椒剁好之後放入碗中備用

下一步開始准備煮牛肉

【5】首先我們把鍋燒熱,鍋燒熱之後加入菜籽油50克,然後下入姜蒜片和豆瓣醬炒香炒出紅油

【6】豆瓣醬炒香之後下入一半的刀口辣椒,刀口辣椒炒香之後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

【7】下一步開始直接調味,鍋中加入食用鹽8克,加入雞精2克,加入少許胡椒粉

【8】調好味之後加入准備好的輔料,輔料下鍋之後開大火煮斷生,斷生之後撈出墊底備用(這一步也可以干炒)

【9】然後把鍋離火,下入醃制好的牛肉。家庭小灶無需鍋離火,轉小火即可

【10】牛肉下鍋之後再加入1勺雞精和2勺味精調味,不喜歡的同學可以不加,或者用醬油代替

【11】然後開小火把牛肉煮1分鐘,煮熟透即可,牛肉煮熟之後和湯汁一起擺盤,下一步開始准備潑油

【12】盆中加入適量的菜籽油,然後把油溫燒至7成熱

【13】菜籽油燒熱之後在盆中撒上處理好的刀口辣椒面,然後把菜籽油潑在牛肉上面即可

【14】最後撒上適量的蔥花或者香菜即可上菜,一道麻辣味厚的水煮牛肉就制作完成(網絡資料匯編)